目前分類:【稻】大稻埕生活創意商店/咖啡茶酒/藝廊/URS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第二天下午3點,是時光市集最令我感動的時刻,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倫比亞唱片行與一批新銳作曲家、文人建立風華絕代的1930年代,是大稻埕音樂薈萃的年代,漸漸,大稻埕聽不到悠揚樂聲,近期,隨著大稻埕再興,音樂慢慢回來了。

DSC07792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7/25更新)茶東西改名為「南街得意」營業時間是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七時(11:00~19:00),提供文山包種、凍頂烏龍、東方美人、鐵觀音等台灣本土茶,由大稻埕百年茶行老茶師精心挑選,另外也有品質極佳的大吉嶺、阿薩姆等西式茶品每份茶都配有精緻茶點,如綠豆冰糕、桂圓羊羹、一口酥、乾果蜜餞等,取自大稻埕各家老字號點心鋪,如李亭香、十字軒,茶具器皿更使用了日本的柳宗理、白山陶器及台灣的台客藍等知名陶瓷工藝品牌。 

(2013/2/19更新)第三進增加 洛酒館 Le Zinc


 

民藝埕是小藝埕團隊的第二間店,與小藝埕一樣都是利用迪化街傳統三進店屋改裝而成,此屋興建於1920年代,一樓規劃陶一進、陶二進,展示陶藝品相關商品,包括台客藍,二樓則是茶東西及印花樂教室,目前仍在試營運階段,店屋的空間尚未全面開放,所以這次我也只參觀部分的空間。

一樓店面的陶一進目前正展示日本大師柳宗理的餐具作品,我對柳宗理並不瞭解,這些作品會吸引我的目光,忍不住想拿在手上把玩精緻的工藝品,蠻多路過的遊客都被吸引進到店裡,但我沒看到有人購買,目前會到迪化街的遊客並不是這類設計品的目標客群,我猜想民藝埕、小藝埕是要建立新的聚落,吸引不同的客群到迪化街。

IMG_7034.JPGIMG_7032.JPG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晚上迪化街商家都休息,除了寧夏夜市之外,大稻埕晚上好像沒有可去之處,但洛酒館開幕之後,就成為另一個好友小酌的最佳場所。

DSC07359.JPG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如果不是天棚藝術村大姊的介紹,也不會注意到環河北路上會有這間咖啡館,而且已經經營一段時間,中午時分總是有許多老客人。

DSC05076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問我這麼多新型態的商店進駐,會不會與大稻埕傳統產業有所衝突?

回顧大稻埕的歷史脈絡,1851年林藍田第一間街屋、1853年同安人林右澡設立商號,當時以日用品、食品買賣為主;1858年開放淡水通商口岸,因艋舺排外,洋人無法在艋舺立足,1868年英商寶順洋行於大稻埕設立據點,福建茶商、茶農湧進大稻埕設立據點,帶動大稻埕茶葉外銷榮景,中藥、南北貨的商家也開始發展;1895年日本人開始治理台灣,將台北街市改正轉變為現代都市,並帶來新型態的商店,戲院、咖啡館、西餐廳、百貨公司等等,台北人開始現代生活型態;1950年代台灣紡織業興起,成為台灣外銷主力,永樂市場成為台北紡織重鎮,此時大稻埕茶葉則逐漸衰退,轉為內銷;近二十年隨著製造業外移,大稻埕人口也逐漸外移,沈寂了一段時間。

160年過去了,當初林右澡所設立的商號之一 林復振,仍持續在迪化街營業,我認為大稻埕的發展其實是兼容並蓄,不同時期總是有新型態的產業進入大稻埕,反而讓大稻埕更加興盛,此時新型態店家在大稻埕萌芽,刺激原有商家的經營型態,我相信大稻埕會因為這樣的刺激而開始另一波繁華。

接著,不談文化創意,因為我不曉得台灣文化是什麼,數百年來台灣就是個移民的社會,各族裔在不同時期移民到台灣,原住民從南島而來,閩南、客家開墾,日本統治,國民政府來臺,接著美援,近年又有東南亞新住民加入,台灣文化難以界定;人們不談論文化,而追求生活中的小確幸,創意由生活中發掘,稱之為"生活創意"更為貼切。

創意工作者到大稻埕開店設點,都市更新處也持續推動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邀請各種專長的團隊進入經營老房子空間,這股風潮仍在持續當中,大稻埕將會有不同的面貌。

 

1920s書店  迪化街一段32巷1號

IMG_0526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絕大部分的人對於大稻埕的印象多在茶葉、中藥、南北貨,其實過去大稻埕實業興盛之時,台灣許多新興產業是在大稻埕開始發展,餐飲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1930年代畫家楊三郎的哥哥楊承基開設「維特咖啡」,是台灣第一家咖啡館,將咖啡文化與藝術家結合在一起,維特咖啡主廚廖水來出走另行開設「波麗路西餐廳」,定期在餐廳內舉辦畫展,成為藝術家們活動的重要據點,仍營業至今,並延伸出波麗路新店、肯特西餐廳;王井泉「山水亭」則是1930年代的文化餐廳,台灣文學雜誌編輯部所在,知名辯士詹天馬開設的「天馬茶房」也是藝文人士流連場所。

大稻埕酒家的發展不輸北投,日治時期即有四大酒樓「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藝旦賣唱陪酒,富商文人在此聚餐宴飲,引伸出大稻埕酒家菜文化與那卡西音樂,戰後其他酒家興起又沒落,僅存黑美人與杏花閣持續經營,而酒家菜文化則延續至今。

今日咖啡已經超越茶葉,成為台北人重要飲料,咖啡館重新回到大稻埕,帶來新的餐飲思維,一杯咖啡可以超過200元,慢慢品嚐老闆的烘豆技術;或是坐在騎樓,來背35元咖啡賺得一刻悠閒;咖啡還能與音樂、藝術、料理、陶藝結合,味覺、視覺、聽覺複合的藝文享受,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意飲食在大稻埕發聲。

 

波麗路西餐廳本店  台北市民生西路314號

IMG_5243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很喜歡店卡上的這段話「品味生活的簡單喜悅 找回手做的溫暖感動」,進到店裡,也確實能感受到最簡單的感動

DSC08087.JPG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起近幾年大稻埕一帶新開的咖啡館,迪化風情已經開業十幾,算是老字號的店了

DSC07746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甘大姊向我介紹天棚藝術村在大稻埕經營十年所做的努力,我在大稻埕生活三十幾年,現在才知道這些事,實在汗顏。

DSC05012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ban Regeneration Station, URS」是由台北市都市更新處所推動的閒置空間計畫,URS基地會是一個平台,可以是工作站、是鄰里空間、是資訊交匯點、是社群交流空間等等,目前台北市已經有七個基地,詳情可參考「村落之聲

希嘉文化Campobag是非常知名的團隊,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活動就是「擺攤人生」,他們帶著台灣藝術工作者到各地擺攤,甚至到了澳門擺攤,Campobag今年進駐大稻埕,一定能為大稻埕更多刺激。

DSC04601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末傍晚,在迪化街一段133號3樓,我們看到這個令人讚嘆的景色,主人關掉吊燈,大片窗框外,迪化街上商家燈火由下往上照射,微微光線正巧打在對面仿巴洛克建築立面,彷彿看電影般,大稻埕往日畫面浮現腦海。

DSC04681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五湖本館

【地址】台北市迪化街一段156號

【時間】每月第二、第四週六上午10:00-12:00、下午14:00-16:00


熟知大稻埕發展的朋友都知道,1851年林藍田由基隆移居大稻埕,與族人在此建立三間閩南式街屋,是大稻埕最早的商店及建築,經過一百多年,三棟街屋有兩棟留下來,分別是迪化街一段154號勝豐食品行,與156號林五湖本館,而林五湖本館在5/12首次對外開放參觀,我們幸運成為第一批訪客。

林五湖並不是真名,而是林家經營命理館的稱號,林江於此棟建築第二進開設「林五湖命相館」,為永樂市場三大命理師之一,後代子孫仍持續以「林五湖」經營命相館,目前命相館營業已經遷往迪化街一段280巷7號,但林家祖先牌位及大房仍住在此宅,因此每年林家子孫都會回到祖厝祭拜先祖,每年高達15次。(部分照片為好友鐵力熊Terry Chang提供)

2012.05.12 邱董帶逛大稻埕-67.jpg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小藝埕 所在的建築物正面是「屈臣氏大藥房」,我小時候到城隍廟、永樂市場找同學玩,對這個招牌印象非常深刻,

剛剛找到一篇網誌有詳細的介紹:大稻埕(一):浴火重生的鳳凰「屈臣氏大藥房」,看過之後就知道這棟建築的故事

屈臣氏大藥房的後人整修後,出租給小藝埕團隊。

 

IMG_3862.JPG 

目前小藝埕裡共有一樓的台客藍/陶世代、印花樂,及二樓的爐鍋咖啡

IMG_3863.JPG IMG_3873.JPG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與迪化街相交十字路的歸綏街,幾乎都是南北貨、中藥行,這一間卡瓦咖啡就隱藏在店鋪之中,只有暗紅色的招牌讓人注目。 

IMG_0258.JPG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部分人熟知迪化街是以中藥行、南北貨、布行等,集中於迪化街南段的中街、南街,經營大宗貨物批發,而迪化街北段(原名為杜厝街、普願街、中北街)店鋪型態則與南段有比較大的差異,店鋪經營以當地居民生活息息相關。

老綿成燈籠(迪化街一段310號)1915年創立,雖然陳列塑膠燈籠,仍堅持以手工製作燈籠,供各大廟宇使用。

IMG_6415.JPG IMG_6416.JPG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第一次進到有記名茶是參加葉倫會老師的導覽,第四代老闆王連源先生親自接待,始終帶著笑臉為我們詳細介紹茶行及附設的茶葉工廠,有記名茶是大稻埕地區知名茶行,老闆展現柔軟身段、耐心接待只是前往參觀的訪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過去大稻埕曾經是台灣茶葉最重要的貿易集散地,第一代的大稻埕富商陳天來、李春生就是以茶葉起家,第一代王敬輝先生最初在1890年福建廈門創立有記茶行,第二代王孝謹先生在1907年在台灣設立茶葉工廠,第二代王澄清先生在1936年正式落腳大稻埕,而後台灣茶葉外銷最輝煌的時期,有記茶行每年外銷到東南亞的茶葉高達四五十萬斤,但隨著茶葉外銷不敵其他國家,台灣茶行逐漸轉型為內銷,有記茶行開始設立門市經營散客市場,第四代王連源先生將本店重新翻修,一樓前方是品茶試飲空間,一樓後方則是茶葉工場,二樓改為藝文空間。

 

IMG_7220.JPG IMG_7221.JPG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老闆樸實低調的個性在店面陳列就看得出來

這天傍晚打算去佳興魚丸吃碗麵,騎車瞬間瞥見大稻埕公園旁店面有一張長板凳,上面擺著一個木箱,立刻調頭前往一探究竟,懷舊瓷器、椅子、貼紙、招牌陳列在店門口。

IMG_7035.JPG  IMG_7039.JPG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週六在迪化街閒晃,偶然發現這家咖啡店,圓形西式招牌及雨棚在迪化街很特別,不過在原有的招牌之下,稍微有點被遮蓋住了;迪化街一段民生西路以南大部分都是中藥行,民生西路以北則是各類食品批發為主,包括乾貨、香料、醬料、酒類等等,媽媽家則是銷售糖類及咖啡豆。

 IMG_6176.JPGIMG_6156.JPG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次知道URS127是去年參加葉倫會老師的大稻埕巡禮活動,當時URS127仍在修建中,只有掛上大稻埕XXX營造中心之類的牌子,我很好奇地問葉老師這地方是要做什麼?葉老師欲言又止,沒有正面回答我的問題。後來URS127開幕,由淡江大學建築系負責經營,固定做各種展覽,我特地去看了一次展覽,是林道明的攝影展,覺得還不錯。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很多關於數位迪化設計展的訊息,身邊也有朋友看過,我想應該會值得參觀。

URS127建築本身是迪化街商舖街屋,外牆立面仍保留原有的形式與商號的匾額,內部格局也保留,建築結構則重新加強,近兩三年迪化街重新整修過的店屋大部分是類似的模式,有些店屋則只有保留立面,內部構造全部重建。這次數位迪化設計展,連店屋的立面、騎樓也拿來利用,成為藝術品的一部份。

IMG_5309.JPG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