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正面  

《設計構想--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大稻埕》

每當跟朋友說我住大稻埕,通常她們第一個反應是你是"田僑仔"喔~,實際上我只是雜貨店老闆的兒子,非大富之家。

這是多數人對大稻埕的刻板印象,而媒體的資訊僅止最表層的那部份,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大稻埕,不同時代的人與故事,等著我們去發掘。

把時間往前推移,1960年代政治壓抑下,大稻埕仍是北台灣最重要的商業區。北邊大橋頭是眾多中南部人到台北追逐夢想的起點,他們每天清早就到台北橋下等臨時工作,一旁的大橋戲院是台灣最重要的傳統戲曲演出場地。

1940年代皇民化運動,台灣傳統戲曲被迫改為日語演出,地方曲館強制解散,戰事逐漸擴大,台灣對外航運受美軍封鎖,空襲行動波及大稻埕,商業貿易衰退、娛樂活動減少,人心徬徨,不知這以後會是哪個國家的人?

回想1920年代的大稻埕,各國使館、洋行設置於此,人們到太平町的舶來品商店選購國外流行商品,大稻埕富商陸續開設大型劇院,其中新舞台、永樂座競相邀請上海京班來台演出,人們過著愉悅摩登的生活。

台北城市散步團隊設計演員與導覽員的互動橋段,結合歷史背景與戲曲,成為一條跨越時空的散步活動。


請與我們一起回到看不見的大稻埕年代。

 

策劃 邱翊 

活動網址:http://goo.gl/5DeSFH

 


 

《戲,在大稻埕街頭上演》

一場導覽 三齣戲 三個未知的大稻埕時代

1960s 壓抑 / 極權時期,她在年度舞台力拼,追尋夢想。
1940s 徬徨 / 戰末紛擾,曲館四散,他不知該往何處去?
1920s 愉悅 / 歌舞昇平,她來此大千世界,華麗登台。

 

時間:104年8月29日、9月5日、9月12日 / 每個下午三場,共9場次
費用:每人500元 / 老客戶優惠價400元

每個下午分成14:00、14:30、15:00三個梯次,分別由三位導覽員帶領接續出發,每個梯次的散步路線都會在街頭碰到歌仔戲、北管、京劇三位演員,將與她們一起進入歷史場景中,體驗1960s、1940s、1920s三個不同時代的大稻埕,認識大稻埕各種社會階層的人物故事。

 

導覽員:蔡孟君、陳慧澐、葉文茹
歌仔戲:瑄廷
北管戲:吳承軒
京 劇:Angel

策劃:邱翊
劇本:廖湘婷

主辦單位: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藝研堂有限公司、台北霞海城隍廟
合作單位:大峰奢華服室有限公司
贊助單位:文化部 大稻埕地區表演藝術輔導與整合計畫

活動網址:http://goo.gl/5DeSF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