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某企業來洽談合作,聽聞我們的商業模式直呼,你們應該去申請個什麼新創獎,我直接告訴他們,不必了,因為那些評審委員不會懂。

創業天使計畫審查會議,第一位發言的委員劈頭就說:你們應該成立網站平台,讓一般人上去刊登導覽路線,我現場直接回應該委員:國內外已經有十幾個類似的平台,任何一個比我們資源更多的平台進入台灣市場,我就沒有生存空間,如同Experida、hotels.com已經打垮台灣網路旅行社的機票、訂房市場。

某團隊成功以弱勢族群的觀點設計出的收費服務,並廣為人知,參加政府舉辦的補助審查,卻被專家評語:缺乏公共論述。

 

聘請專家學者作為創業審查或顧問,是整個台灣社會創業知識的結構問題,如果把創業分成以下幾個階段:

-1創業構想
0 組成團隊開始運作
1 找出獲利模式或專業技術
2 可複製、量產的模式或技術
3 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我常被問到一些系統性的問題,例如如何培訓導覽員、如何行銷宣傳、導覽路線如何被設計出來....,其實我也不知道,因為我們還在持續嘗試各種可能性,不想要在這個階段就被系統性歸納,然就框架住了。

創業相關知識,在台灣大多數都是"2→3系統性的知識",如企業融資投資、營運管理、企業網路系統建置,商管學院傳授的也多是這類已經能夠被系統化整理的知識,所謂的專家大多數都是對某個領域,因此各單位常會找專家來當補助審查委員或比賽評審,而很多專家可能自己都沒有創業經驗,或被指派去審查他不熟悉的領域。

(QQ 了解無形服務業、文化產業的評審好少,這是另一個結構問題)

每一個創業都是獨一無二,-1→0、0→1的階段是無法被系統化分析,或是被系統化知識檢視,僅能陪伴、關心,適時提供所需資源。

我絕對相信專家可幫助創業團隊,從2→3建置一個完整的系統,但沒有經歷過以稀少資源創業的專家,是很難理解如何從-1→0、0→1。

另外,仍有一批經歷過台灣經濟奇蹟的前輩,批判台灣年輕人缺乏狼性,他們緬懷過去一卡皮箱跑天下,簽回各種訂單的時代,他們不知道現在台灣年輕人拿著一卡皮箱跑市場,全世界都會碰到開航空母艦的中國年輕人,況且有了網路,還需要靠皮箱嗎?

時代不同、環境不同,過去的成功經驗不代表適用於今日,在批判年輕人的時候,請先拿出資源協助、陪伴,網路加速各種論述的辯證,不瞭解網路的人只會加快被淘汰。

我絕對相信,我現在所碰到的異狀,未來的年輕人創業不會再發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