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發生於艋舺的頂下郊拼改變台北城的歷史,下郊同安人在林右澡的帶領下輾轉來到大稻埕地區,試著想像,當時大稻埕一帶仍是農田,只有林藍田所開設的商店,而這棟建築至今仍然存在(迪化街一段154號),同安人在大稻埕安頓下來後,決定將城隍爺立廟祀奉,
1859年霞海城隍廟在現址建成,這時迪化街仍然尚未開發,林右澡所設立的復振、復源和復興三間商號,更沒有大稻埕碼頭、沒有貴德街洋樓,或許是城隍爺庇佑,或許是時間到了,
1860年代淡水開放國際貿易、艋舺淤積,大稻埕成為北台灣最重要的商業中心,
1882年劉銘傳興建鐵路,於大稻埕南端設立「大稻埕車站」,
1884年建千秋街、建昌街,大稻埕洋行、洋樓林立;1895年進入日治時期,日本人雖想藉由發展城內區域,但大稻埕已經是台北人最重要的市街,地位屹立不搖;
1960年代迪化街布商搭上台灣經濟起飛,為大稻埕地區再次創造奇蹟;
1990年代,隨著台北市商圈發展東移,迪化街逐漸沒落。

過了150年,霞海城隍廟仍屹立在原址,建築規模沒有擴大,一直保佑著大稻埕,近年因為月下老人的靈驗,讓霞海城隍廟成為人們祈求姻緣的鼎盛廟宇。

(下圖為1931年所拍攝的霞海城隍廟,格局外觀與今日無異)

IMG_6630  

IMG_6122  

小時候我對霞海城隍廟的記憶不多,只知道國小同學家的中藥行斜對面是城隍廟,廟門口很小,且小時候會害怕七爺八爺牛頭馬面,所以從來都不敢進去;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是城隍爺生日,俗諺「五月十三人看人」是因為霞海城隍廟的盛大廟會遊行,我會期待遊行隊伍會沿路發送鹹光餅,跟其他小朋友一起搶,但乩童全身差滿針、用狼牙棒敲擊身體,甚至坐在釘椅上,會讓我感到害怕,記憶中滿街都是人。(下圖為1931年霞海城隍廟祭典)

pc-tp-A67-n   

霞海城隍廟的網站介紹非常詳細,包括神祉介紹建築碑文參拜流程等等,不另做篇幅介紹。

正殿供奉城隍爺是1856年所塑造,城隍爺前方有文判五判、七爺八爺、八司八將等部屬,以及文昌帝君、月下老人、孔子等神祉,近年最著名的就是1971年信徒捐贈的月下老人(照片左下角處),非常多台灣年輕男女會來此參拜,祈求好姻緣,外國遊客也慕名而來,最多的遊客是日本人、香港人,廟方特地準備日文版的參拜說明;

順帶一提,感覺每次我經過霞海城隍廟,看到前來參拜的民眾,至少一半以上是正妹...

IMG_7075.JPG IMG_7343.JPG IMG_7344.JPG 

正殿兩側的七爺八爺也超過百年以上歷史。

IMG_7077.JPG 

偏殿供奉城隍夫人,另外值得一提就是配殿的義勇公、施琅、廖添丁,1853年頂下郊械鬥時保護城隍爺神像而犧牲的三十八位壯士,故立義勇公牌位祭拜;施琅將軍為瓷製,由霞海城隍廟管理人陳文文由福建帶回,神像形式特殊;下圖左側的廖添丁則是台灣家喻戶曉的義賊,同位於霞海城隍廟中祭拜。

IMG_7079.JPG  

霞海城隍廟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61號   

【時間】每日早上6:16分至晚上7:47時


檢視較大的地圖 

 

arrow
arrow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