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至今有非常多現代都市生活少見的傳統商店,如中藥、南北貨、青草店、布行等等,其實,除了百年來的產業發展,娛樂場所也記錄下大稻埕輝煌的歷史。日本時代的大稻埕陸續興建多間映畫、劇院,戰後大稻埕因為紡織成衣產業興起,仍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台北的商業中心,也開了幾間更大、更豪華的戲院,共有13間戲院、劇場消失在歷史舞台。
 
淡水戲館→新舞台(今太原路47~49號)
1909年日本人於大稻埕興建一座劇院「淡水戲館」,外觀正面有著龍形山牆,內縮式地面舞台,可容納900人,1916年辜顯榮買下並改名為「新舞台」,邀請上海京班、福建歌仔戲團至新舞台演出,1945年美軍空襲台灣時建築物被炸毀。1997年辜家在信義區中信金控總部成立「新舞台」,2004年於台泥大樓成立「臺北戲棚」。
淡水戲館3
(來源:維基百科)
 
台灣奇麗馬館→第三世界館→大光明戲院今延平北路2段61巷17~19號)
1923年成立,初名為「台灣奇麗馬館」,1926年更名為「第三世界館」,戰後後改為大光明戲院,總共有664席座位現在的朝陽公園附近,主要播放台語電影,在當時播放台語電影的戲院不多,李行導演第一部電影「王哥柳哥遊台灣」在大光明戲院造成轟動,但隨著台語電影逐漸沒落,大光明戲院的生意也變差,後改為「大光明舞廳」,後來又改回戲院,曾播映小電影,沒多久就拆除改建大樓。
鈕釦街03-大光明戲院(第三世界館)舊照  
(來源:台灣大學圖書館)
 
永樂座→永樂戲院(今迪化街一段46巷內)
西元1924年由大稻埕茶商陳天來投資興建,樓高4層,外觀華麗,窗飾為四座藝術女神像的雕塑,內部構造則走日本風,共1,505個座位,票價分作三等,開幕首演特邀來自上海的樂勝京班演出,是當時臺北最先進完善的戲劇表演場地。打破「新舞台(淡水戲館)」獨占大稻埕地區戲劇演出市場的局面,流行一時的福州戲與京戲、方興未艾的歌仔戲,還有萌芽不久的臺灣新劇(文化劇)等,尤其是新劇運動幾次重要的演出都選擇在「永樂座」上演。此外永樂座也是當時領導台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成立所在,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經常在永樂座聚會、演講。知名的作詞家李臨秋於1924年進入永樂座工作,最後當上永樂座經理,他在此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謠,如望春風、四季紅等。劉喜陽等50多位台籍人士組成台灣第一個電影研究會「台灣映畫研究會」,出資並身兼編導演「誰之過」,是台灣人第一部自製電影,1925年9月在永樂座上演。
 
1931年蔣渭水過世,在永樂座舉行「大眾葬」,當時萬人空巷,為蔣渭水送行。1943年的9月,呂泉生將各地採集回來的民謠編成戲劇的串場音樂,在荒廢已久的大稻埕「永樂座」演出由導演林摶秋創作劇本之一的戲劇「閹雞」,由當時的「厚生演劇研究會」演出。西元1945年「永樂座」更名「永樂舞台」,不久後再改為「永樂戲院」,仍作為專供戲劇上演的場地。特別一提的是西元1948到1953年間,顧正秋的「顧劇團」在「永樂戲院」長期演出京劇,為京劇打出在台灣發展的基礎。1954年起,「永樂戲院」轉為電影放映和舞台演出混合經營,並搭上台語電影風潮,標榜「台語影片大本營」,1960年停業,原址已成巷弄。
蔣渭水大眾葬2  
(來源:蔣渭水大眾葬紀錄片)
 
太平館→新民戲院→文化戲院→國泰戲院(今延平北路二段210巷9弄1號)
1934年成立稱為「太平館」,戰後更名為「新民戲院」,有上海京劇班「海昇京劇團」、「戴綺霞劇團」的演出紀錄,後更名為「文化戲院」,1954年更名為「國泰戲院」,自此沒改過名稱,我小時候最常去的戲院就是國泰戲院,記憶中內部格局很像兩層樓的學校禮堂,二樓座位數比較少,座位數約500個上下,1960-1980年電影風行的時代,國泰戲院是播放洋片的戲院,曾經一度播放台語片,到了1990年代國泰戲院生意已經不如往常,轉型為二輪電影院,生意仍然清淡,因此都不清場、也不限制入場人數,可買一張電影票就進去坐一整天、吹冷氣,國泰還會到太平國小門口發送折價券,只要10元、20元就可以看兩部電影,記得某次播放劉德華主演的「摩登如來神掌」,整個國泰戲院爆滿,連走道都坐滿人,2000年左右拆除改建大樓。
國泰戲院-鞠園十全老人  
(來源:台北事
 
第一劇場(今延平北路二段202-208號)
1935年落成,是大稻埕茶葉富商陳天來所投資興建,共有四層樓,可以容納1600人,設有新式旋轉舞臺,提供電影、歌舞劇、話劇等演出,播放日片或洋片,並設有咖啡廳、撞球間、舞廳等,是大稻埕最豪華的「混合館」,也是富人常去的戲院,內部空間結構像中山堂,天花板上是一堆大葉片電扇,售票口在入口中間;除了戲院,還設置舞廳,1969年的火災記錄下第一劇場的照片;拆除後「第一劇場」的公車站牌還存在一段時間,現在也撤掉了。第一劇場 張哲生  
(來源:中央社)
 
 
大橋戲院(今延平北路三段4號)
位於大橋頭的大橋戲院是戰後成立,庶民百姓欣賞戲劇的所在,許多歌仔戲演員經常在大橋頭附近聚集,使得大橋戲院在民國50年代達到最高峰,是台灣地方戲曲競賽北區決賽場地,據說許秀年首次登台即是在大橋戲院;台北歌仔戲院逐漸式微,大橋戲院是台北最後一間歌仔戲院,於1968年拆除改建大樓,改建後的二三樓叫做金橋戲院,後來又改叫銀鄉戲院,主要播放外國三級片,後來又變成歌舞牛肉場,然後變成電玩場、中醫診所、安養中心。
大橋戲院  
(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遠東戲院(今太原路155號)
位於太原路與平陽街口,原址是日本時代的大正醬油株式會社。遠東戲院於19581216日開幕,4層樓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佔地600多坪,只有1個廳,座位多達1,700席,號稱是當時全台灣最大設備最新穎的電影院。遠東戲院董事長莊福後來又開設長春戲院、六福野生動物園、六福客棧等,1995年遠東戲院結束營業、改建為集合住宅。
遠東戲院  
(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國聲大戲院(今寧夏路11-15號)
西門町電影大王周陳玉樹創立,1966年7月28日開幕由立法院院長黃國書主持典禮,寶島玉女張美瑤蒞臨剪綵,紀錄片中人潮湧進戲院,當年地處熱鬧的建成圓環旁邊,人聲鼎沸,生意興隆。此建築同時經營國聲酒店,邀請藝人、樂團駐唱演出。1990年代之後,隨著圓環的沒落與商圈的東移,國聲大戲院走入歷史,並於1996年改建為大樓。國聲戲院  
 
 
其他已結束營業的戲院
白宮戲院,位於南京西路163號4樓,播放小電影,今日旅館、酒店綜合大樓。
大中華戲院,位於南京西路、太原路口,以改建為住宅大樓。
中央戲院,位於太原路115巷28號,旺旺蔡家投資興建。
雙連座,日本時代即成立,位於今日興城街與萬全街口,戰後更名為雙連戲院、成功戲院。
圓滿戲院,或稱寧夏戲院,位於寧夏夜市內,播放小電影。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維基百科、國家電影資料庫、林小昇之米克斯拼盤、飛行場の測候所、台北事
 
13700109_1165305663532921_449163868270932931_n  
 

《戲,在大稻埕街頭上演》

8/13、20、27(六) 下午2:00/2:30/3:00 各一場 共九場次

活動頁面:http://goo.gl/PBDQsa

直接購票:http://goo.gl/u3FZoQ

 

導覽員:蔡孟君、陳慧澐、楊紋昌

演員:林春華、彭彥旗、方婉諭 (依出場順序)

主辦:臺北市政府、台北城市散步、拾樂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承辦:臺北市文化局、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協辦:藝研堂有限公司、台北霞海城隍廟

合作單位:大峰奢華服室有限公司

贊助單位:文化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