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鬍鬚張董事長張永昌表示,若重新註冊招牌,全台及跨國連鎖分店都要更動,得花上千萬元,花錢事小,情感及回憶事大,「我支持正名,但我阿爸創下的鬍鬚張招牌有五十一年歷史,我不能動」。from 滷肉飯正名運動 鬍鬚張不改名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個星期看到這篇新聞:「小吃筆記本 台灣味大獲好評

三個年輕人所做的「最靡台灣小吃筆記本」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新聞中提到三個人花了半年的時間走遍全台灣各大夜市,兩個設計師各胖了十公斤,並將士林夜市、逢甲夜市、花園夜市、羅東夜市做成像「清明上河圖」的導覽圖,我被他們的熱血打動,立刻就決定買一本來看看

IMG_3829.JPG  

今天拿到筆記本,品克魚跟我第一個感覺是「傻眼」

紅白塑膠袋做為封面,如果沒有特別介紹,我想很多人應該看不出來,更遑論外國人

隨書附贈的招牌貼紙,很有創意,但我不太清楚要怎麼用

IMG_3830.JPG  


打開書的內頁就是士林夜市及逢甲夜市拉頁長幅的小吃介紹,底頁則是花園夜市與羅東夜市

我原本以為會是詳細的小吃攤家介紹,但只有列出這幾個夜市的部分攤家(推薦),

所以當你打開拉頁之後,會不曉得要去哪裡找這幾樣小吃

IMG_3831.JPG IMG_3838.JPG  

全台灣夜市列表,新聞上說共有118個夜市的地圖及交通方式

三位年輕人真的是很熱血,或許當初他們所設定的目標族群是會拿著筆記本,全台走透透吃夜市的人,

但仔細想想,這樣的人應該沒幾個,且對遊客來說,不需要知道一百多個夜市介紹及交通

大部分遊客只會想知道:那個夜市有什麼樣的特色?有什麼是一定要吃的小吃?

IMG_3832.JPG  

幾樣台灣特色小吃的中英文介紹,算是比較實用的資訊,

不過股溝大神這麼強,應該不需要特地買本書來看這幾樣小吃的介紹

IMG_3833.JPG   

食物相剋表

原本在農民曆上的重要民間習俗,很有創意地被放在筆記本裡,而且還有英文版

IMG_3834.JPG  

其餘大部分的空白頁面就是讓你可以記錄吃過的店家

等多久與幾顆星,都是很貼心的創意

IMG_3837.JPG  IMG_3835.JPG  

看到很多有創意的發想,但本書沒有太大的實用性

文章標籤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陳若齡/專題報導】

社會轉折點 求各式肯定

 

台灣近年拿了如IF、紅點(reddot)等多項國際設計大獎,政府也支持鼓勵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還把今年定為設計年、舉辦台北世界設計大會,媒體報導成這代表台灣美學經濟崛起,各地拿獎是台灣之光,不少專家學者卻對過度追求獲獎、文創產業持反面意見。

但詹偉雄不這麼悲觀,他覺得在集體化的年代裡,因為不曉得事情會怎樣,所以還要靠權威訂定標準,因此得到大家肯定或這個社會公認的獎章肯定,是很重要的。「在集體化年代裡是沒有自信的,我們信賴集體不是個體,所以在個體化轉型中,我們要知道自己有什麼能耐,需要靠別人給我們一些指標,所以紅點、IF、Good Design等,就成為這個社會從集體轉折至個體化要擷取的重要指標。」

日本或歐美的大企業,如Sony、Apple也會參加,但他們只是象徵性的參賽,每年就送1、2件東西去,不像台灣積極去報。他們參加純粹是商業運作,不是要獲得內在自我肯定的;台灣是要獲得別人的識別(recognition),對蘋果這些企業來說,這是商業公式,就產品履歷上有這個獎,但不會用來宣傳,因為他自己就比這些獎大太多了。

台灣在這個社會轉折點時候,一天到晚在追求各式各樣的肯定,本身也在辦各式各樣的獎,這麼高度仰賴這些獎,來自背後非常脆弱的個體化基礎。

 

媒體沒個性 還在集體化

西方社會的個體化,是照著自己內在生命的決策去做,就是前面說的傳記式生命,公司裡找不到兩個穿一樣衣服的人,那是天生的,不是在家想我同事會穿什麼,我要怎樣跟他不一樣,如果照著自己生命走到那步路上,出來的一定不同,這就是西方社會的個體化。與東方社會,以集體化方式去學個體化不同。

不必太過悲觀的是,當我們急著去學個體化,就表示我們逐漸進到個體化社會裡,「個體化社會最後自然會把大家推到不一樣,所以這是要用兩面角度來看,完全批判也沒有太大的意思,完全肯定也證明你的腦袋有問題。」

對於現在凡國外獲得什麼獎,就會被稱為「台灣之光」,詹偉雄說,吳寶春、王建民他們是個體化的人,是媒體太集體化,媒體很沒有個性,但它也是天生傾向沒有個性,因為它要報導集體的事,要找涂爾幹(Durkheim)講的社會裡的集體意識。

但看個體化社會裡的媒體如紐約時報、英國衛報會如何操作?他們也要創造集體意識,但當有人寫出台灣之光後,第二個人就不會用這個字,因為語言是一個人的個性,是另外一種自律的指標,有個性的人絕對不會講從別人那裡來的字。

 

集體性療方 假個體之名

政府積極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曾被作家張大春批判為狗屁,詹偉雄看法中立,但解釋,教育是為了創造集體化模式而努力的,因此可說是現代社會最落伍、最保守的一群,當落伍的教育體制去配合政策,使文創進入學校變成一個夯的字眼,一切就只是虛應其事。

我們現在左腳在個體化,右腳在集體化裡面,社會有資源有權勢的人仍是集體化年代的,所以腦袋和世界觀全都是集體化的,大家雖看到這些權威愈來愈沒力(weakening)的事實,但他們都還在權力的位子上,為了正當化自己繼續統涉權力位子,就要發明各種各樣往個體化策略靠攏或接近的作法,文創產業就是其中一種。

台灣在轉型個體化社會的過程裡,政府剛好提出跟個體化轉型有一點交集的產業政策─文化創意產業,但這其實是個集體性療方,用集體的政策去做個體的事,就跟我們集體去學喝紅酒要學習品味一樣,其中的荒謬與荒唐自然不言可喻

政府在發展文創時,並沒有理解文創和個體性的關係,因此很多政策都是集體性,但個體化的進程不是誰說停止就可以停止的,它是內含於資本主義世界的一種隱形動力,台灣社會發展進入這關鍵的關卡,社會對經濟成長這麼渴求,因此這發展方向是不會停住的。

 

搞文創發展 不需要政策

經常受邀參與文建會或經濟部相關討論的詹偉雄,自嘲常被派去做政府輔導民間企業的老師,但講話都很烏鴉,「我都說應該要去跟人家學,怎麼去教別人,人家是創業家,在社會上一定有他自己的能力」。真正的文化創意產業,在詹偉雄定義是,「能用新形式創作出新意義」,Apple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文創發展,根本不需要政策」。

他指出,政府單位辦很多將帥營,要將帥(傑出的)來教車馬炮,但「創意如果能夠被教,那就不叫創意了」,個體化社會的創意是每個人選擇過自己的生活,這和將帥帶車馬炮的集體化年代邏輯根本就是倒反的。

所以,最後巴在政府或文化創意產業大傘下,反而是比較不文創的創業家,詹偉雄戲稱為「文化不創意產業」,「真正文化創意的企業家,他們完全不靠政府就自己幹,他們的力量就是來自創造差異」。

不必刻意做文創、教文創,詹偉雄建議,政府應先善用公共預算,先做個慧眼獨具的買家(smart buyer),從公共採購起就要買台灣的好東西,別再被採購法綁住買爛產品,如在日本,某個地方等級以上要蓋博物館,必須要得到日本文部省某種文化獎章的建築師才能去設計。「現在政府採購法都是買低價的、綁標的,不先做個smart buyer,能力這麼差怎麼教大家去做文創?」



全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332685#ixzz1TJZT6bvv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明學校有一個同學叫李弘毅,有一天小明想找他找不到,就問小美​:「李弘毅幾班?」 

小美慢慢轉過來回答:「DAIKIN!」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