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6月2日第一次正式導覽,我跟品客魚召集各方好友舉辦一次預演了,將近20位各方好友全力相挺,台北愛樂、瑞福吉、振聲等合唱團的朋友,還有太平國小的學長學姐,連海豚飛都來,照片則是好朋友鐵力熊Terry Chang的專業超廣角單眼相機所拍攝,質感比我的傻瓜相機好多了。
我們特別準備了江記華隆的杏仁肉紙招待大家,先介紹大稻埕的發起及台北橋的歷史之後,就轉進迪化街。
近期北街才剛整修完成的洋樓式建築立面,仍帶有一些老味道,但其實只剩下外皮,街屋一半以上都已經改建為十層樓的大樓。
美味的肉紙,讓大家一看到江記華隆就跑進去購買,北街的特色老店,燈籠、碾米廠、農具等等,都值得好好介紹。
涼州街、迪化街口的消防隊,建築從日據時代至今。
少數尚未整修的閩南式街屋,褪色的木材顯露出歷史的記憶。
中北街街屋是現代主義風格,是華麗巴洛克風發展到極致之後的反思。
天氣炎熱,歸綏街迪化街口的金桔檸檬,幾乎人手一杯。
辜家鹽館,巧遇文史專家莊永明老師,讓我壓力大增,竟然在關公面前耍大刀。
迪化街一段156號林五湖故居,是西元1851年所興建閩南式街屋,近年剛整修完,開放參觀的第一天我們有幸進入,並由林正新先生及其家人為我們詳細介紹;門口一台1967年出廠的計程車,是林先生朋友所有,內裝、外觀都保存的原貌風味。
中街華麗巴洛克風格,是大家對迪化街的既定印象,在此又碰到另一位文史專家葉倫會老師,參加過四次葉老師的導覽、講座,不過老師可能還是沒有把我記起來。
民藝埕 台客藍作品
時間有限,南街的霞海城隍廟只能大略介紹。
與熱鬧的迪化街相比,貴德街的寧靜反而更吸引我們駐足,李臨秋故居、莊協發商號、李春生紀念教堂、港町文化講座、陳天來故居。
最後碰到蔣朝根老師,大稻埕三位文史專家,都讓我們碰上了,蔣老師很高興聽到我們即將舉辦日文導覽活動,並且鼓勵我們持續舉辦,將大稻埕介紹給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