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這麼多新型態的商店進駐,會不會與大稻埕傳統產業有所衝突?
回顧大稻埕的歷史脈絡,1851年林藍田第一間街屋、1853年同安人林右澡設立商號,當時以日用品、食品買賣為主;1858年開放淡水通商口岸,因艋舺排外,洋人無法在艋舺立足,1868年英商寶順洋行於大稻埕設立據點,福建茶商、茶農湧進大稻埕設立據點,帶動大稻埕茶葉外銷榮景,中藥、南北貨的商家也開始發展;1895年日本人開始治理台灣,將台北街市改正轉變為現代都市,並帶來新型態的商店,戲院、咖啡館、西餐廳、百貨公司等等,台北人開始現代生活型態;1950年代台灣紡織業興起,成為台灣外銷主力,永樂市場成為台北紡織重鎮,此時大稻埕茶葉則逐漸衰退,轉為內銷;近二十年隨著製造業外移,大稻埕人口也逐漸外移,沈寂了一段時間。
160年過去了,當初林右澡所設立的商號之一 林復振,仍持續在迪化街營業,我認為大稻埕的發展其實是兼容並蓄,不同時期總是有新型態的產業進入大稻埕,反而讓大稻埕更加興盛,此時新型態店家在大稻埕萌芽,刺激原有商家的經營型態,我相信大稻埕會因為這樣的刺激而開始另一波繁華。
接著,不談文化創意,因為我不曉得台灣文化是什麼,數百年來台灣就是個移民的社會,各族裔在不同時期移民到台灣,原住民從南島而來,閩南、客家開墾,日本統治,國民政府來臺,接著美援,近年又有東南亞新住民加入,台灣文化難以界定;人們不談論文化,而追求生活中的小確幸,創意由生活中發掘,稱之為"生活創意"更為貼切。
創意工作者到大稻埕開店設點,都市更新處也持續推動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邀請各種專長的團隊進入經營老房子空間,這股風潮仍在持續當中,大稻埕將會有不同的面貌。
1920s書店 迪化街一段32巷1號
印花樂 迪化街一段32巷1號
思劇場 迪化街一段32巷1號3樓
民藝埕:陶一進、台客藍 迪化街一段67號
Nostalgic Future Shop 意思意思 迪化街一段14巷14號
秦境老倉庫 民樂街153號
簡單喜悅Simple Pleasure 迪化街一段184號
珠兒小姐 迪化街一段34-1號
天棚藝術村 環河北路一段111號
萬菓藝術 迪化街一段34-1號3樓
角斯角斯(插畫及商品設計) 民樂街4號2樓
詩意的是 Poète i(手工包訂製) 民樂街68號2樓
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 迪化街一段44號
URS127設計公店 迪化街一段127號
URS155 Cooking Together 迪化街一段155號
URS27W 影像實驗室 延平北路二段2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