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開始,都市更新處以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的概念,提供開放空間讓創意人才進駐,目前在大稻埕已經有四個據點,URS44大稻埕故事工坊、URS127設計公店、URS155 Cooking Together、URS27W影像實驗室,對於大稻埕地區引進新創產業有非常大的推動力。

此次大稻埕漫賞系列活動由蔡明穎建築師事務所負責規劃、執行,包括講座、導覽、紀錄片播放、好味食堂、戶外表演等,在有限的時間內,蔡建築師與團隊完成本活動,文宣品設計讓人耳目一新,每一單項活動都注意到細節,與團隊成員對談時,能感受到每個人都是善良、熱情,讓我相當敬佩。

我負責三個主題導覽,包括1月19日中南街、1月26日北街、1月30日文化創意產業三個主題導覽;逢年貨大街期間,大家對於迪化街特別感興趣,所以參加的民眾非常多,對我來說也是新的挑戰,新一次的學習,謝謝台北市都市更新處的邀請。

 

1月19日中南街導覽大約有30人參加,因逢週六下午,迪化街永樂市場人潮眾多,因此稍嫌混亂,但每一位朋友仍興致勃勃。

IMG_5008.JPG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感謝太平國小學長介紹,才讓我認識這間這間好店。

DSC04686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不是天棚藝術村大姊的介紹,也不會注意到環河北路上會有這間咖啡館,而且已經經營一段時間,中午時分總是有許多老客人。

DSC05076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問我這麼多新型態的商店進駐,會不會與大稻埕傳統產業有所衝突?

回顧大稻埕的歷史脈絡,1851年林藍田第一間街屋、1853年同安人林右澡設立商號,當時以日用品、食品買賣為主;1858年開放淡水通商口岸,因艋舺排外,洋人無法在艋舺立足,1868年英商寶順洋行於大稻埕設立據點,福建茶商、茶農湧進大稻埕設立據點,帶動大稻埕茶葉外銷榮景,中藥、南北貨的商家也開始發展;1895年日本人開始治理台灣,將台北街市改正轉變為現代都市,並帶來新型態的商店,戲院、咖啡館、西餐廳、百貨公司等等,台北人開始現代生活型態;1950年代台灣紡織業興起,成為台灣外銷主力,永樂市場成為台北紡織重鎮,此時大稻埕茶葉則逐漸衰退,轉為內銷;近二十年隨著製造業外移,大稻埕人口也逐漸外移,沈寂了一段時間。

160年過去了,當初林右澡所設立的商號之一 林復振,仍持續在迪化街營業,我認為大稻埕的發展其實是兼容並蓄,不同時期總是有新型態的產業進入大稻埕,反而讓大稻埕更加興盛,此時新型態店家在大稻埕萌芽,刺激原有商家的經營型態,我相信大稻埕會因為這樣的刺激而開始另一波繁華。

接著,不談文化創意,因為我不曉得台灣文化是什麼,數百年來台灣就是個移民的社會,各族裔在不同時期移民到台灣,原住民從南島而來,閩南、客家開墾,日本統治,國民政府來臺,接著美援,近年又有東南亞新住民加入,台灣文化難以界定;人們不談論文化,而追求生活中的小確幸,創意由生活中發掘,稱之為"生活創意"更為貼切。

創意工作者到大稻埕開店設點,都市更新處也持續推動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計畫,邀請各種專長的團隊進入經營老房子空間,這股風潮仍在持續當中,大稻埕將會有不同的面貌。

 

1920s書店  迪化街一段32巷1號

IMG_0526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絕大部分的人對於大稻埕的印象多在茶葉、中藥、南北貨,其實過去大稻埕實業興盛之時,台灣許多新興產業是在大稻埕開始發展,餐飲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1930年代畫家楊三郎的哥哥楊承基開設「維特咖啡」,是台灣第一家咖啡館,將咖啡文化與藝術家結合在一起,維特咖啡主廚廖水來出走另行開設「波麗路西餐廳」,定期在餐廳內舉辦畫展,成為藝術家們活動的重要據點,仍營業至今,並延伸出波麗路新店、肯特西餐廳;王井泉「山水亭」則是1930年代的文化餐廳,台灣文學雜誌編輯部所在,知名辯士詹天馬開設的「天馬茶房」也是藝文人士流連場所。

大稻埕酒家的發展不輸北投,日治時期即有四大酒樓「江山樓」、「東薈芳」、「春風得意樓」、「蓬萊閣」,藝旦賣唱陪酒,富商文人在此聚餐宴飲,引伸出大稻埕酒家菜文化與那卡西音樂,戰後其他酒家興起又沒落,僅存黑美人與杏花閣持續經營,而酒家菜文化則延續至今。

今日咖啡已經超越茶葉,成為台北人重要飲料,咖啡館重新回到大稻埕,帶來新的餐飲思維,一杯咖啡可以超過200元,慢慢品嚐老闆的烘豆技術;或是坐在騎樓,來背35元咖啡賺得一刻悠閒;咖啡還能與音樂、藝術、料理、陶藝結合,味覺、視覺、聽覺複合的藝文享受,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創意飲食在大稻埕發聲。

 

波麗路西餐廳本店  台北市民生西路314號

IMG_5243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迪化街ぶらり--北街と大橋頭散策(中国語/日本語ガイドツアー)

集合時間:2013/02/23 (土) 午前10時
活動時間:午前10時~12時
集合場所:MRT大橋頭駅1番出口
予定人数:25人(中国語15人、日本語10人)
主催者:水瓶子
中国語ガイド:邱董
日本語ガイド:品客魚(Annie)
費用:無料

1851年、大稻埕の始まりはわずか3軒の店舗だった。清朝、日本統治時代、そして民国時代を経ったこの街の建物は、それぞれ独特の風情が漂っています。町の古い写真を持ち歩きながら、大稻埕の昔の街並みを想像してみてはいかがでしょうか。(ガイドツアーは2月23日の「迪化北街と大橋頭散策」と3月23日「迪化南街と貴德街散策」の2回分けて開催します。)

今回のポイント
1.台北橋と鉄道:鉄道橋として生まれた台北橋はかつて、淡水川に架かたもっとも美しい鉄橋だった。夕日を浴びる模様は「台北8景」として人々を魅了した。
 しかし町の近代化が進むにつれて、台北橋もコンクリート橋に改造され、本来の姿を失ってしまったのです。
2.慈聖宮と大稻埕教会:福建移民に建てられた慈聖宮と、カナダ宣教師が創設した大稻埕教会は、百年の間に隣同士でこの町を見守ってきました。
3.中北街の百年老舗と町屋:漢方薬や干物の問屋さんが多い南街と違い、迪化北街は伝統工芸の老舗が点在する静かな街道です。
 おすすめの見どころは、1851年林藍田家族が作った迪化街最古の町屋。うちの1ヶ所はいま一般開放されています。






報名表格提交後並不會馬上出現在下面的表單中,我們每日會做一次確認,才會顯現出來,目前報名額滿 
リストの更新は日ごとに行われるため、申し込みの手続きが終了してもすぐにはリストに出ませんので、ご了承ください。
申込人数の制限は、中国語15名(滿員)、日本語10名(滿員)となります。 

 

迪化街ぶらり--北街與大橋頭散策(中文、日文導覽)

集合時間:2013/02/23 星期六 上午10:00
活動時間:上午10:00-12:00
集合地點:大橋頭站1號出口
預計人數:25人(中文15人、日文10人)
集合人:水瓶子
中文導覽:邱董
日文導覽:品客魚
費用:免費

1851從三間商號開始,大稻埕歷經清朝、日治、民國,建築風貌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各有特色,我們帶著老照片一起到迪化街走走,多一些想像,大稻埕往日風華就會在腦中出現。(導覽分為兩次舉行,2月23日「迪化北街與大橋頭」及3月23日「迪化南街與貴德街」)

導覽重點
1.台北橋與鐵路:因鐵路而興建的台北橋,曾經是淡水河上最美麗的鐵橋,「鐵橋夕照」台北八景之一,隨著台北城市發展,拆除改建為四線鋼筋水泥橋,而失去原貌。
2.慈聖宮與大稻埕教會:同安人所建慈聖宮,與加拿大傳教士馬偕所創立的大稻埕教會,百年來比鄰而居,人們以各自的方式向神明祈求平安。
3.中北街百年老店與街屋:有別於南街的中藥、南北貨 ,迪化北街以另一種生活型態運轉,1851年林藍田族人所興建的三間店鋪,其一仍保留至今,並開放參觀。

 

Taiwan 163 Main highway bridge heading west across the Tamsui River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很喜歡店卡上的這段話「品味生活的簡單喜悅 找回手做的溫暖感動」,進到店裡,也確實能感受到最簡單的感動

DSC08087.JPG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起近幾年大稻埕一帶新開的咖啡館,迪化風情已經開業十幾,算是老字號的店了

DSC07746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甘州街李宅未對外開放,請勿打擾)

 

學長說,因為大樓建成,家族都回來了。

DSC07057    

邱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